中国作为全球塑料与橡胶制品制造大国,近年来面临产能过剩与市场“内卷”加剧的双重压力。叠加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持续施压,行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近期,深圳先后举办了“深圳市塑料协会十周年庆典”与“CHINAPLAS 2025 国际橡塑展”两大重磅行业盛会,以高规格、国际化的视野,为橡塑行业突围破局提供了方向。胡椒出海总经理陈如月受邀出席,并就“美国‘对等关税’背景下中国橡塑制品行业的挑战与变革,以及东盟国家的投资新机遇”进行了深入分享。
盛会一:深圳市塑料协会十周年庆典——共谋全球化新棋局
4月12日,深圳市塑料协会十周年庆典暨国际高峰论坛在深圳宝安西乡安蒂娅美兰酒店举行。活动汇聚近400位行业领袖、国际买家及政府代表,围绕“十年塑梦,扬帆出海”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协会会长刘波在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会员企业数量翻倍至200余家,服务覆盖技术对接、市场拓展等全链条,并推动海源集团、神马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海外布局中取得突破。论坛核心议题聚焦美国关税政策、产业链全球化重组等热点,为行业提供“破卷出海”的实操路径。

图:深圳市塑料协会十周年庆典暨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图:胡椒出海总经理陈如月受邀发言
盛会二:CHINAPLAS 2025国际橡塑展——链接全球的技术盛宴
4月15日,全球规模最大的橡塑行业展会CHINAPLAS 2025国际橡塑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38万平方米展区、4500家全球展商(含26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超430个国际买家团齐聚一堂,展示“循环经济”“数字化”“创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巴斯夫、LG化学等国际巨头携120余项全球首发技术亮相,从再生塑料到人工智能生产线,全面诠释“绿色+智能”转型趋势。展会更成为东盟市场对接窗口,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展团密集亮相,与中国企业共探技术协同与产能合作。

图片:CHINAPLAS2025国际橡塑展分享会现场

图:胡椒出海总经理陈如月受邀发言
为什么向东盟?三大核心逻辑
❶靠近“工业血液”: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塑料生产的核心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而东盟国家正是全球能源“富矿”——
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是东南亚主要产油国;
泰国、缅甸天然气储量丰富,生产成本低廉;
中国企业投资当地,可大幅降低原材料采购与运输成本。
❷“从油井到货架”的完整产业链
东盟不仅拥有原料,更聚集了大量上下游企业:
上游:泰国、越南的石化基地可稳定供应塑料颗粒、合成橡胶;
下游:汽车(泰国)、电子(马来西亚)、包装(印尼)等产业需求旺盛,形成“家门口”的市场。典型案例:中国某塑料原料企业通过越南工厂直供当地家电制造商,物流周期缩短60%,关税成本降低15%。
❸避开关税“狙击”,打开欧美市场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针对中国原产地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但东盟国家享有更优惠的国际贸易协定:
通过“东盟制造”标签,产品出口欧美可享受低关税甚至免税;
中企“曲线出海”:在泰国、越南设厂生产,既能规避关税壁垒,又能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为什么泰国是三大逻辑的“集大成者”?
泰国之所以能成为橡塑企业布局东盟的“黄金跳板”,正是因其将资源禀赋、产业链协同、政策红利三大核心逻辑深度融合,形成“1+1+1>3”的战略叠加效应。这种综合优势在东盟国家中独一无二,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 资源与政策的“双向赋能”
资源硬实力:
泰国天然气储量居东盟第三,石油探明储量超5亿桶(数据来源:泰国能源部),原料供应稳定且成本仅为国内的60%。
天然橡胶年产量占全球35%,胶乳品质全球领先,为高端制品提供优质原料保障。
政策软实力:
东部经济走廊(EEC):针对橡塑制造业提供“8免5减半”企业所得税、进口设备免税、土地租金补贴最高50%,直接降低投资成本。
生物循环绿色经济(BCG)战略:对再生橡胶、生物基塑料项目给予最高50%投资补贴,吸引万华化学、巴斯夫等企业落地零碳生产线。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时直达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铁路打通陆路连接中国西南,比亚迪泰国工厂产品7天可达德国。
→ 协同效应
泰国罗勇府的石化工业园,依托本土天然气资源生产塑料颗粒,同时享受EEC政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较国内降低25%-30%。
2.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力”
从种植园到实验室的全链条布局:
上游:南部橡胶园直供原料,EEC区域石化基地年产塑料颗粒超300万吨;
中游:曼谷周边聚集玲珑轮胎、普利司通等企业,形成亚洲最大轮胎产业集群;
下游:泰国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东盟第一),医疗手套占全球60%份额,直接消化本地橡塑产能。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时直达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铁路打通陆路连接中国西南,比亚迪泰国工厂产品7天可达德国。
→ 效率提升
中国某混炼胶企业在泰国春武里府设厂,原料从南部橡胶园到工厂仅需4小时,成品轮胎48小时直达林查班港出口,全链条周期较国内缩短40%。
3. 贸易通道的“全球穿透力”
关税壁垒破解:
泰国与52国签署自贸协定(含RCEP、东盟-欧盟),通过“泰国制造”标签出口至欧美市场,平均关税从25%降至5%以下。
典型案例:深圳某TPE材料企业将半成品运至泰国加工,以“东盟原产地”身份出口美国,利润率提升18%。
物流网络覆盖:
曼谷港、林查班港48小时直达全球主要港口,中老铁路打通陆路连接中国西南,比亚迪泰国工厂产品7天可达德国。
→ 成本优势
泰国至美国西海岸海运成本约为中国至美国的80%,叠加关税减免,综合出口成本降低30%。
对比其他东盟国家:泰国为何更胜一筹?
维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
资源集中度橡胶+油气+政策三位一体单一优势(越南:劳动力;马来:电子)
产业链完整性种植-加工-研发-出口全链条依赖进口原料或终端市场在外
政策持续性EEC、BCG等国家级战略长期支持政策波动性较高
向东盟布局需应对哪些核心挑战?
中国橡塑企业在拓展东盟市场时,需警惕以下核心挑战,这些隐形成本与风险可能直接影响投资回报:
严苛的政策与法规壁垒
东盟各国环保标准差异大,部分国家要求企业大幅降低碳排放或废水排放指标,合规成本陡增;
原材料进口限制、产品认证流程复杂,部分国家对特定塑料制品实施准入禁令,导致项目周期拉长。
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
部分国家上游原料供应高度依赖进口,本土石化产能薄弱,供应链稳定性存疑;
下游需求端虽增长迅速,但技术标准与国内存在差异,企业需针对性调整产品参数,初期适配成本高。
文化与运营管理鸿沟
东南亚劳工文化差异显著,员工流动性高、生产效率波动大,直接影响产能稳定性;
宗教习俗、节假日安排与国内迥异,易导致工期延误或生产计划中断,增加管理复杂度。
深层影响:
这些挑战并非孤立存在——政策壁垒可能推高合规成本,产业链断层加剧供应风险,文化差异进一步放大管理成本,形成“风险叠加效应”。企业需系统性评估,避免陷入“单点突破、全局失衡”的困境。
拓展东盟市场,如何高效迈出第一步?
对于橡塑企业而言,向东盟转移产能不仅是一项战略抉择,更是一场需要系统规划与精准执行的落地工程。从市场调研、政策解读,到实地考察、资源对接,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出海的成败。基于胡椒出海多年深耕东南亚市场的实战经验,我们总结出一套科学布局东盟市场的关键步骤与实用建议,供橡塑企业参考与借鉴:
第一步:深度市场调研——找准目标国定位
评估产业适配性
资源匹配:优先选择与自身产品强关联的国家。例如,若主营橡胶制品,可聚焦泰国(全球35%天然橡胶产量)或马来西亚(电子产业需求旺盛)。
竞争分析:通过行业报告、海关数据,分析目标国本土企业及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与技术壁垒。
政策与法规摸底
环保门槛:例如泰国BCG战略要求碳排放低于行业标准,越南对废水排放有严格限制,需提前调整生产工艺。
税收优惠:研究各国自贸协定(如RCEP)、经济特区政策(如泰国EEC),明确可申请的税收减免或补贴。
第二步:产业链实地验证——从“纸上谈兵”到“真金白银”
实地考察核心区域
上游资源:参访泰国罗勇石化工业园、越南巴地头顿省石化基地,评估原料供应稳定性。
下游需求:对接泰国汽车产业集群(年产量超200万辆)、印尼包装企业(年增长25%),验证市场容量。
建立本地合作网络
行业协会:加入泰国塑料协会、马来西亚制造商联合会,获取行业动态与资源。
供应链伙伴:通过展会(如CHINAPLAS)、B2B平台,筛选本地优质供应商与分销商。
第三步:合规化落地——规避隐性风险
法律与财税合规
公司注册:明确外资持股限制(如越南部分行业外资上限49%),选择合适的企业形式(合资/独资)。
劳工政策:了解目标国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纳比例及工会要求,避免劳资纠纷。
绿色认证与标准适配
产品认证:例如泰国TISI认证、马来西亚SIRIM认证,确保产品符合本地技术标准。
ESG合规:针对欧美客户需求,提前布局再生材料、碳足迹追溯体系。
第四步:本地化运营——跨越文化鸿沟
人才与文化管理
本土团队搭建:雇佣熟悉中英及当地语言的双语人才,负责政府沟通与日常运营。
文化适配:尊重宗教节日(如泰国泼水节停工一周),调整生产计划与员工管理方式。
风险对冲机制
汇率波动:通过外汇期货或本地货币结算,降低汇损风险。
供应链备份:在东盟多国分散布局,避免单一国家政治或自然灾害导致的断供。
第五步:长期战略升级——从“成本导向”到“价值输出”
技术协同
将中国成熟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如AI质检、智能仓储)与东盟低成本制造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
绿色转型先机
投资生物基材料、再生塑料产线,抢占东南亚ESG市场需求,例如泰国零碳橡胶、印尼可降解包装。
向东盟布局需遵循“调研-验证-合规-本地化-升级”五步法,通过资源整合与战略深耕,将贸易壁垒转化为技术输出与品牌国际化机遇。企业可参考实际调研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个性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