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5 月 7 日消息,2025 年 5 月 3 日,美国正式对包括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在内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 25% 的关税。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轮胎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尤其是中国轮胎企业,在原本就面临高额关税的情况下,此次更是雪上加霜。此前美国对中国轮胎的关税为 245%,叠加新关税后,中国轮胎出口到美国的税率飙升至 270%。这意味着,中国轮胎工厂在美国市场的生意愈发艰难,特朗普时期开启的关税战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回溯这几个月的关税动态,可谓跌宕起伏。4 月 10 日,美国宣布对全球出口到其市场的产品加征对等关税;短短 5 天后,4 月 15 日,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就升级到 245%。随后半个月虽有 90 天关税暂缓期,但仍需收取 10% 的关税。可就在大家以为局势稍缓时,4 月 29 日,美国突然表示要对汽车零部件征收 25% 的关税,且明确这并非最终税率,相关零部件还可能被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美国一系列关税调整的背后,是其试图夺回轮胎市场份额的野心。以 2024 年进口数据为证,美国进口轮胎已占其替换轮胎市场的 75%,进口额高达 1374 亿人民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不断挥舞关税大棒,试图抬高进口轮胎价格,使其超越本土制造商产品价格。自 4 月关税发布以来,固特异、住友橡胶、优科豪马等轮胎巨头纷纷对北美售价进行上调,住友橡胶部分产品价格涨幅最高达 25%。就连在美国本土建有工厂的固特异和优科豪马,也以原材料进口价格因关税上涨为由涨价,可见关税影响之广泛。
面对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关税上涨,中国轮胎厂已从最初的震惊变为无奈麻木。关税涨 45% 时,利润微薄但尚可勉强维持;涨至 145%,生意便已举步维艰;到 245% 时,几乎无利可图;如今涨到 270%,更是让众多中国轮胎厂直接选择放弃美国市场。出口美国之路被彻底堵死后,中国轮胎企业试图开拓其他国家市场,然而困难重重。英国在 2024 年曾探讨对中国卡车胎每条加税 1000 元;欧盟在 2025 年继续对中国卡客车轮胎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新税率为每条轮胎最高征收 35.75 欧元的反倾销关税,以及每条轮胎 3.75 - 57.28 欧元的反补贴关税。欧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到 2023 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卡车轮胎数量已出现下降。4 月底,欧盟还决定对中国多类商品征收从 7.3% 到 66.7% 不等的高额关税,理由是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份额攀升影响本土产业。不仅如此,南非、南美也在持续加征对中国轮胎的关税,俄罗斯在 2025 年开启对中国轮胎的双反调查。在这样的四面围堵下,中国轮胎出口之路荆棘丛生。
在此情形下,不少轮胎企业开始羡慕那些 10 年前就着手布局海外产能的同行。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美国对东南亚的税率将在两个月后恢复到 40% 左右,欧盟税率为 20%,摩洛哥税率在 10%,南美税率也在 10% 左右。5 月 3 日起征收的汽车零部件 25% 关税,虽目前不适用于符合《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协议》要求的零件,但美国商务部后续将建立单独征税程序,墨西哥和加拿大被征收高额关税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何倍耐力急于在美国扩产。目前倍耐力在美国本土产能仅 40 万条,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墨西哥工厂进口产品未来关税变化不明。即便将墨西哥和美国产能开满,也只能满足美国市场 60% 的供应,剩余 40% 需依靠巴西和欧洲生产,而这两地产品出口到美国分别要被征收 20% 和 10% 的关税,成本大幅增加,让倍耐力对美国扩产事宜焦虑万分。
反观那些本就在美国有工厂的轮胎企业,如米其林、固特异、韩泰轮胎和帝坦国际等,暂时松了一口气。特别是帝坦国际,在收购 Carlstar 集团后,其特种轮胎、车轮以及户外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 年美国拖车用轮胎市场份额几乎被进口轮胎占据,此次关税提升海外产品价格,无疑为帝坦国际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创造了机会,因此在 4 月的采访中,帝坦国际对未来美国市场销售充满热切期待。而住友橡胶在 2024 年底决定关闭美国工厂,当时称泰国工厂成本更低,即便被征收高额关税也划算。但如今泰国面临 36% 的关税和 25% 的汽车零部件关税,泰国工厂是否还具成本优势不得而知,至少从中国轮胎企业最新布局来看,泰国工厂的 “成本安全” 地位已动摇。美国这一系列关税政策,正深刻改变着全球轮胎产业格局,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中国轮胎企业在这场风暴中,亟待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