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8 月 16 日消息,在一个由百年巨头长期主导的行业中,一群中国 “后浪” 正以惊人的速度突破 “护城河”,翻越 “壁垒高墙”。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追随者,而是凭借高性价比、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成为全球轮胎行业规则的改写者。2024 年,中国轮胎产量接近 12 亿条,出口占比将近六成,这股来自东方的力量,正以 “矩阵式冲锋” 的姿态,深刻重塑着世界轮胎产业的版图。
从数据来看,中国轮胎在全球的 “存在感” 日益凸显。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当中国轮胎能提供无可比拟的 “性价比” 时,全球市场的选择便显而易见。2024 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总产量约 11.87 亿条,同比增长 9.2%,这意味着全球每生产 9 条轮胎,就有约 1 条来自中国。进入 2025 年,势头依然不减,上半年产量已达 5.92 亿条。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外依存度,2024 年中国出口轮胎 6.81 亿条,占总产量的 57.62%;2025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 58.28%,海外市场已成为消化中国轮胎产能的绝对主力。在 2024 年全球轮胎 75 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半数,彰显了群体性的崛起力量。面对欧美 “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重重 “封门”,中国轮胎不仅未被击垮,反而在欧美市场依然 “畅行无阻”。美国作为其最大单一海外市场,消化了中国五分之一的轮胎出口;欧洲市场的交易金额也占到了总交易额的 21.46%。这背后,是中国轮胎产业从 “价格竞争” 向 “价值竞争” 的深刻转型。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中国轮胎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国营轮胎厂是技术突破的 “中流砥柱”,为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真正的蜕变始于 2013 年左右的产业升级元年,以中策橡胶、赛轮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速走到舞台中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征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轮胎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战略智慧。2012 年,赛轮集团在越南投下第一铲土,开创了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先河。此后,柬埔寨、墨西哥、印尼…… 中国轮胎企业的全球化工厂如藤蔓般在全球铺开。通过 “中国技术 + 海外制造” 的模式,他们成功将产品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杀出了一条条全新的 “航线”,创造了超千亿元的出口规模。真正支撑中国轮胎企业前行的,不是虚无的品牌光环,而是实打实的 “高性价比”。以赛轮集团为例,其自主研发的 “液体黄金” 轮胎技术,在降低滚动阻力、提升湿地抓地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做到了 “魔鬼三角” 性能的完美平衡,用技术创新赢得了全球市场的尊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能击穿贸易壁垒的,从来不是更便宜的轮胎,而是让世界无法拒绝的价值!”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中,中策橡胶与赛轮集团无疑是两匹最耀眼的 “黑马”。中策橡胶源于 1958 年的杭州橡胶厂,历经数十年沉淀,完成了从国营工厂到全球化巨头的华丽转身。2025 年 6 月,它成功登陆 A 股市场,迎来高光时刻。旗下拥有 “朝阳”“威狮”“好运”“全诺” 等众多品牌,产品远销 180 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据半壁江山。2024 年,其营收近 400 亿元,净利润超 37 亿元,产能突破 2.27 亿条。“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朝阳轮胎” 的传奇,正在其遍布全球的 13 个生产基地和智能工厂中加速续写。赛轮集团 2002 年成立于青岛,用短短二十余年,完成了从行业 “新兵” 到全球前十的逆袭。其不仅是 “海外建厂” 的先行者,更在近期上演了 “蛇吞象” 的戏码 —— 收购了全球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在华的核心资产,震惊业界。从越南到柬埔寨,再到墨西哥、印尼,赛轮的全球化网络不断扩张,其品牌价值已位列全球第十、中国品牌榜首。赛轮的崛起,是中国民营轮胎企业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缩影。
从被迫 “走出去” 到主动 “走上去”,中国轮胎产业正在开启一个全球化新时代。当技术创新突破性能极限,当品牌建设改写市场认知,当全球化布局重构产业生态,一个由 “中国黑马矩阵” 驱动的全新竞争格局已然形成。未来,中国轮胎企业面临的考验,将是如何从 “产能出海” 全面迈向 “价值出海”。这不仅是产能布局的智慧,更是价值创造的远见。可以预见,这支平均年龄不到 15 岁的年轻军团,将继续以价值为矛,以创新为盾,在全球轮胎江湖中,书写更多属于自己的破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