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产业网据银耐联消息,7月21日,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简称“中耐协”)驻会副会长李永全先生,在《中国冶金报》耐火材料板块,发表了一篇题为“长足进步 任重道远——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文章,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李会长回顾了中国耐火材料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耐火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如下:
过去的10 年,中国耐火材料行业进步显著,具备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起步条件。期间,全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完善“以区域承包为特征”的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温工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如此,由于行业自身特点以及各种历史原因,导致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集中度低,行业国际影响力不足
目前耐火材料行业市场竞争主体数量巨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成本的生产能力上面、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复杂和混乱。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小、散、乱”的现象严重,产业集中度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20 年全行业耐火材料企业总家数为1873 家,主营业务收入为1936.4 亿元,利润总额为114.1 亿元。2020 年排名前10 的制品企业收入合计约260.93 亿元,CR10 约为20%,远低于工信部2013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耐火材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到2020年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45%水平。
与国外耐火材料行业相比,差距也很大。奥镁(RHI)公司2020 年的销售收入为175 亿元,奥镁(RHI)和维苏威(VESUVIUS)在欧洲的市占率超过60%,日本黑崎播磨公司(KROSAKI)和日本品川白炼瓦株式会社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截止到2020 年,在世界排名前10 的耐火材料企业,还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
据海关统计,2020 年全国耐火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1.87 亿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204 亿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9.49 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2.38 亿美元。全国耐火原材料出口总量为536.86 万吨,其中耐火原料出口量为396.65 万吨,耐火制品出口量为140.21 万吨,出口产品仍以资源类的耐火原料出口为主,耐火制品出口量占比低。同时,我国耐火材料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的情况也不多,国际化经营方面濮耐股份走在国内前列,但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太少,行业整体国际化水平依然不高,国际化经营任重道远。
在世界耐火材料协会22 家会员中,中国的会员企业有7 家,数量不少;但在国际市场中,中国耐材企业还是一个配角,在世界耐协活动上的话语权较弱。
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投入少
国内耐火材料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较低,耐火材料研发投入不足,降低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造成专业人才流失。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系统研究也不充分,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提升受到限制。从整个行业来看,研发投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例远低于2% ,特别是在产品应用技术和产品现场服务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整体生产制造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不高,产品结构中低端产品占比仍较大,资源浪费较严重。功能化产品生产技术这些年虽然进步较快,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较大,仍需提高。
企业规模与下游高温工业不匹配
钢铁和建材行业是耐火材料下游应用市场的最重要领域,两者占耐火材料消耗量的近80%。我国钢铁、水泥、玻璃等规模都居全球第一,且产量全球占比均达到50%以上,钢铁和水泥行业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都有中国企业。钢铁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为中国宝武,且前十名中有5 家中国企业,水泥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为中国建材,且前十名中有4 家中国企业。而为钢铁、水泥等高温工业保驾护航的耐火材料行业的较大企业,单体量很小,2020 年较大企业的年营业收入不到50 亿人民币,没有规模与钢铁企业匹配的大型耐火材料企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很小,这与我国高温工业在全球的地位极其不匹配,不利于我国高温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产品现场服务技术不高是耐火材料行业的短板。目前行业产品现场服务技术严重制约了“以区域承包为特征”的服务模式水平的提高。全行业应用装备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钢水控制技术、筑炉自动化技术、炉衬安全判断技术等现场服务工艺和装备技术与国外差距大,在一些特殊细分产品门类中,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