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助剂行业现在内卷严重,阳谷华泰净利下降那么多,说明行业竞争激烈,需要寻找新出路,不然会被淘汰。
虽然轮胎企业在2024年经历了不错的行情,但产业链上的橡胶助剂行业,却在经历经济环境波动下的变革与挑战。
近日,阳谷华泰(SZ300121,股价11.99元,市值53.8亿元)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4.31亿元,同比微降0.69%;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下降36.86%。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变化看似不大,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橡胶助剂行业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企业营收增长面临瓶颈。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橡胶助剂工业总产值为316亿元,同比微幅增长0.13%;销售收入为315.3亿元,同比微幅增长0.61%。
公司盈利能力承压
相比微降的营业收入,反映企业盈利情况的净利润更值得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阳谷华泰2024年的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下降36.8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5.80%,相较上年的10.26%出现了显著下滑,这也表明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承受了较大压力。
从业务范围来看,阳谷华泰处于橡胶助剂行业。在介绍橡胶助剂产品时,阳谷华泰称,公司产品品种齐全,拥有专业稳定的科研队伍,具有独立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此外,阳谷华泰还提及,公司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均属于化工行业企业,产品价格及原材料价格可能受供需关系、下游行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价格及原材料价格存在一定波动,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于净利润的下降,阳谷华泰给出的解释是:公司本报告期内高性能橡胶助剂部分产品价格下滑、可转债利息费用增加,从而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阳谷华泰2024年的营业总成本为31.84亿元,较上一年度有所上升。其中,营业成本为28.08亿元,同比增长4.62%,而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上,除了管理费用同比下降8.20%外,其余几项同比都有上升,财务费用则同比上涨118.38%,公司给出的解释为“可转债利息费用增加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年底,阳谷华泰应收账款净额为10.32亿元。公告称,受行业特性影响,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较大的应收账款可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营运资金周转压力。
橡胶助剂行业竞争激烈
作为橡胶助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阳谷华泰面临着来自海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
阳谷华泰在财报中提及,公司所处橡胶助剂行业集中度较低,从业企业较多,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都不大,市场较为分散,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公司产品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数据,在橡胶助剂行业中,近90%的橡胶助剂应用与汽车相关,约70%的橡胶助剂产量直接用于轮胎生产,轮胎工业和汽车工业对橡胶助剂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其对高性能橡胶助剂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既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加大在高性能橡胶助剂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投入,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于2020年11月发布的《橡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纲要》,橡胶助剂“十四五”产量预测目标为173万吨,规划目标为橡胶助剂行业年复合增长率5.7%。
内卷原因,产业链之困:
“大企业卷小企业”,全链条生态受损
不少企业打得起价格战,并非生产效率、工艺技术达到可以降价的水平,而是通过挤压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实现的。
——“内卷式”价格竞争不仅在头部企业之间进行。大企业或头部平台把压力更多转嫁给产业链上的弱势方,乃至整个产业链。
步入2025年,持续两年之久的汽车业价格战依旧没有熄火的迹象,大批供应商将继续面临头部车企的价格施压。
2024年11月,一则有车企要求供应商所供产品降价10%的消息引发热议。从行业惯例看,与供应商年度议价并不罕见,但是10%的“极限压价”击穿了多数供应商的价格底线。根据《2024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2023年净利润率为7.2%。以此估算,若再降价10%,大部分供应商将不可避免跌入亏损泥潭。
账期问题困扰
延后支付账款、用非现金结算等手段,在车企价格战中已成常态。有业内人士根据2024年16家中国上市车企财报估算,当前我国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为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
账期还在变长。相比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车企账期普遍长了1个月。部分上游供应商在投入资金生产、交付货物后,得等6个月才可能拿到货款。
创新之困:
产品同质化,提质升级后劲不足
价格战往往与产品同质化相伴而生。但凡出现爆款商品,同行会立刻跟进复刻,价格更低,销量可能更好。
——同质化是表象,折射出创新能力有限的真问题。产品越低端,同质化越明显。
多家接受记者采访的制造业企业提到,当前低价“内卷”的大多数是中低端产品。卷得越严重,获利越微薄,提质升级后劲越不足。
适度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标配”,但是“内卷式”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正向调节引导。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商家不惜牺牲产品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一些抄袭者铤而走险,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创新后劲。还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容器。
“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