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知识
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白炭黑名称,由来揭秘!

2025-09-0900

【炭黑产业网】9 月 9 日消息,在化工材料领域,白色的二氧化硅粉体有着 “白炭黑” 这一通俗称谓。不少人对这一名称的由来感到好奇,事实上,它的命名与我们更为熟知的 “炭黑” 存在紧密关联,要厘清白炭黑的名称起源,需先从炭黑的发展历程说起。

早在 3000 多年前,人类就已掌握通过燃烧产生烟炱来制作墨汁的技术,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炭黑的生产技术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直到 1872 年,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炭黑的工业化规模生产,“炭黑” 这一专门术语也随之诞生,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近代炭黑工业正式拉开序幕。此后,炭黑的应用价值逐步被挖掘,1912 年,英国人莫特发现了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尤其是在大幅提升轮胎耐磨性能方面效果显著。这一发现让炭黑的市场需求量快速攀升,逐渐成为橡胶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

据炭黑产业网了解,白炭黑的出现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材料替代需求直接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生产炭黑所需的能源材料供应紧张,德国率先尝试采用沉淀法生产的白色二氧化硅来替代炭黑使用。在橡胶工业中,这种白色二氧化硅发挥的补强作用与炭黑相近,又因其外观呈白色,“白色炭黑”(即白炭黑)这一名称便由此产生。

随着对白炭黑应用价值的认可,其工业化生产逐步推进。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家开始着手白炭黑的研制工作,并实现了规模生产;到 40 年代末,白炭黑正式进入工业化稳定生产阶段,至 80 年代时,全球白炭黑总生产能力已达到 70~80 万吨 / 年。我国的白炭黑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直到 60 年代才开始相关研究与生产,80 年代时仅有两家千吨级规模的白炭黑生产厂家,年产量合计仅 5000~6000 吨,且当时产品存在品种单一、质量欠佳、能耗较高等问题,尚未形成系列化的产品体系。

尽管 “白炭黑” 的名称最初源于对炭黑的替代需求,但随着行业发展,其定义已不断拓展,如今已成为一类功能性二氧化硅粉体的统称,涵盖了通过沉淀法、气相法等多种制备工艺生产的相关产品。

在应用领域,白炭黑的用途极为广泛,且不同类型的白炭黑产品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橡胶工业中,它是合成橡胶的优质补强剂,补强性能仅次于炭黑,若对其进行超细化处理并搭配恰当的表面改性,补强效果甚至能超越炭黑,尤其在制造白色、彩色及浅色橡胶制品时,白炭黑的适用性更为突出。除橡胶领域外,白炭黑还可作为稠化剂或增稠剂,用于合成油类、绝缘漆的调和;作为油漆的退光剂、电子元件包封材料的触变剂、荧光屏涂覆时荧光粉的沉淀剂以及彩印胶板的填充剂;在铸造行业中可充当脱模剂。将其加入树脂内,能提升树脂的防潮性能与绝缘性能;填充至塑料制品中,可增加塑料的抗滑性与防油性;与硅树脂混合,则可制成能耐受 200℃以上高温的特种塑料。在造纸工业里,白炭黑可用作纸张的填充剂与表面配料;在农业领域,它可作为杀虫剂及农药的载体或分散剂;此外,还能发挥防结块剂、液体吸附剂、润滑剂等多种功能。

凭借独特的化学特性与物理性能,以及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白炭黑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物质,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